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临川县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倡导文学“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把这一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诗歌险峭奇拔,词则风格高峻。
下面介绍几篇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供大家欣赏。
《春风》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译注:
在春风中一马北上前往燕地,却疑是置身在旧日山川。阳和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中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上树梢,春风催着新绿渐渐归田。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
这是王安石奉命送契丹使者北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阔土地,却似乎感到踏上旧山河,没有一丝踏上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愿望。也是向君王暗示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以引起皇帝对他的重视,这里有王安石的智慧所在。
《咏竹》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译注:
人们钟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且有节,且出生就很清瘦,就算老了竹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刚强,深受人们的赞美。
竹子和蒿草蒺藜等一样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最后竹子变得像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坚挺。
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颂赞竹子的刚直,就是在寒冬也勇于与严寒抗争,不惧风雨霜寒,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与宏伟博大的政治抱负。
写竹也是言己,他的执拗的性格,也可和竹子媲美,从不妥协退让,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刚直不阿,诗里隐含着他的博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顽强的个性,暗示着他改革的决心是不可动摇,写竹明志也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峰,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注:
登高望远,正是金陵的深秋季节,天高气爽。
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伸展开的白绢,远处的山峰林立。
夕阳下,船只往来不断,背对着西风,高高斜挂着酒旗。
远处的彩舟飘渺远去,远远望去,白鹭州上的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即使用图画也难以描绘此时的美景。
追忆六朝兴衰往事、一片繁华景象,慨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淫逸、腐化坠落而相继亡国,真是伤感而又痛恨。
站在高处,面对着如此壮丽的河山,缅怀着遥远的古代,空叹兴衰荣辱。
六朝时的旧事都随着流水逝去,但是寒烟依旧笼罩、衰草依然碧绿。
到现在那些卖唱的歌女们,还是常常唱着,《玉树后庭花》那样的曲子。
此词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完整,是一首怀古讽今的代表作。怀古与讽今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写景与抒情转换、映衬,堪称绝唱。
文中托古讽今,通过对金陵故都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叹,抒发作者的现实政治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意在警醒时政,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统治者的腐败荒淫和社会风气奢靡坠落的忧虑。暗指改革的必要性,是作者的政治智慧。
标签: 百家讲坛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