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有哪些相同

非凡网 73 0

  《卜算子·咏梅》一词系毛泽东同志1961年12月拟陆游原题而作,现今同时出现于新《大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1课和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22课,本文拟就“毛词”(正文)与“陆词”(课文后附)的异同之处作一比较分析。

    背景不同。

  1961年12月,中国人民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国际气候复杂多变,反华逆流如狂风恶浪般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能否度过这一难过,共和国的领导人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同志以大无畏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卜算子·咏梅》为题,借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必将取胜的革命豪情。

  给当时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国人民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值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期。当时的形势是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陆游力主抗击金兵入侵,收复北方失地。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词人早年因“语触秦桧”,而“名落孙山”。中年因“力说张浚用兵”北伐失败而自隆兴通判任罢归山阴故里。临终前一年又因支持开禧年间的北伐,被劾落宝谟阁待制。尽管词人一生磨劫多难,但他屡受打击,却并不畏缩。而是借诗歌和词赋来表现以身许国的壮志,抒发愿望不能实现的悲愤。

  他的作品如投枪和匕首,无情地抨击南宋统治集团苟安妥协的对外政策,谴责主和派卖国降敌的罪恶行动。《卜算子·咏梅》中梅花便是词人生不逢时、空有一腔热血难以报国的苦闷和忧愁集中体现,也是作者不逐流俗、不畏谗毁、贞洁自守、挺拔独立人格的写照。

基调不同陆游一生恰遇乱世年代。

  国家遭到侵略,这正是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不料,却昏君莅政,奸佞当道,词人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却报国无门。梅花的形象便成了词人托物寄意的化身,词的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一个悲观消极的孤芳自赏的士大夫形象,读来一股清峻寒冷愁肠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词的调子定格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猖介之情范畴之列。

    而毛泽东面对当时的形势,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词人一扫千古陈腐,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赋予梅花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体现的是词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气魄。

主题不同毛泽东同志《卜算子咏梅》一词借咏梅来歌咏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共产党人不会向困难低头屈服的决心,传递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必胜的信心

陆游《卜算子咏梅》一词借梅花不争艳奇宠、任凭百花妒忌排斥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抗金的坚定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意象不同两个时代的两位词人用同一词牌,选用同一题材——“梅花”,表达了不同的意象。毛词中梅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风雨送走的是失去的革命气质的暮春,它的归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新的、朝气蓬勃的春天必将在轰轰烈烈的暴风雪中诞生。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面对悬崖百丈冰的日子,一个“俏”字把梅花英姿焕发,香飘万里,对困难极端藐视的情态写出,同时也借梅花把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梅花的“俏”,不是为了独占春光,而只是向人们报告严冬即将过去,繁花似景的春天即将来到,等到春回大地,万紫千红的季节到来时,她和百花共享斗争胜利的幸福。“笑”字表达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困难的无所畏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代伟人、一代扭转乾坤的风流人物,才有如此的气势和豪情。

  封建社会的文人才子是很难与其相媲美的。

而“陆词”中的梅花所蕴含的意象是词人一生不幸遭遇的缩影,亦是词人坚贞不屈的人格写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无人栽培,无人赏识,预示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才的冷落,这已经够愁苦了。

  但这“愁”不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也不是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愁”,而是外界的重压所产生的“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风雨、群芳”暗喻当时趋炎附势、诌媚取宠的小人,他们自身不但无所作为,还要排挤,压缩词人生存的空间。

  但词人无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即使零落成泥,也要保持崇高的气节。

同样的词名,同样的题材,但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因而词所表现的内涵明显的不同。真是同样的词名和题材却是别样的风采。

标签: 咏梅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