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名人之二:悲情王安石

非凡网 58 0

  小城名人之二:悲情王安石

   相信很多人知道王安石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的诗词才情而是因为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实,他的诸多的诗词和散文都和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家,王的命途多舛。屡起屡倒,有点像三倒三起的现代伟人,所幸他没有像吕不韦、李斯那样死于毒药和车裂还能安享晚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因为司马光的废除新法,一代大家最后死于忧愤成疾。

   王安石于小城,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纪念和一个空泛的籍贯而已。他少年就随父在外生活,即使他的诗文除了那首有名的《伤仲永》外也很少提到家乡的点点滴滴。除了省亲的日子,王安石少年后就没怎么在家乡呆过,即使是晚年也是在现在的南京度过。

   他不像汤显祖,用自己的足迹养育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小城这块土地的风华天宝,人杰地灵。

   小城里建有王安石纪念馆,里面尘埃遍地,人影寥寥;而在抚州的门户东乡的十字路口,也建有他的雕塑,只是雕塑身后的小公园已经变做他途,其实小公园即使不拆掉,里面关于王安石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空白,一个莫大的讽刺,当初可据说是以他的名义建造的。

   而更可笑的是,临川和东乡现在好像还在打着死人官司,东乡是解放以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县级单位的,以前是划来划去没有一个固定的归所,甚至还曾经归属过鹰潭。据说,按过去的划分,王的出生地属于临川,而按现在的区域划分,王应该属于东乡。

   一笔烂帐,一些无聊的人最热衷于这些,为什么不多为老百姓作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直以为,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里面算比较差的一个,他太热衷于政治,而且诗文里面有太多的政治色彩。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我更多的欣赏曾巩,尽管曾遗留下来的散文寥寥。让人气愤的是,堂堂的临川人游国恩编的《中国文学史》古代史里面居然没有曾巩的任何章节介绍,只是在作品选介中稍微点评了一下。

    王安石以其广博的学识、圆熟的语言技巧、自然含蓄而又精巧凝炼的风格,建立了宋诗的一体,后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受他的影响不小。他们以才学为诗的偏向,也与王安石有些关系。

   一方面,王安石个性倔强,一生历经风波,在受到挫折时,内心的不平总是要流露出来;但另一方面,不仅他的人生体验很复杂,不易说清楚,而且,在宋代重理智的文化氛围中,作为有过重要政治地位的大人物,诗中个人情感表现得过于强烈,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夸张,所以他还是用了比较抑制的、含蓄蕴藉的方式来表现。另外像《南浦》:“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也是一种不知因何而起的惘然若失的情怀。但不管怎么说,在宋代诗人中,王安石的诗歌情感,已经是比较浓厚而不偏向于平淡的了。透过清丽而含蓄的意境,诗人的内心隐痛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王安石的诗文受杜甫的影响最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晚年的王安石没有了政治上的羁绊,诗文可以说更加的别致和新颖,也更加贴近于现实的生活,也更有艺术性。

   实际上,作为中国古代最有思想的政治家,或者说官位最高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不仅有学理上的思考,也纠缠着很多现实利益和政治斗争的因素,“三不足“恐怕只是他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攻击者和怀疑者的一种回答,对支持者和同情者的一种鼓励,不足以概括他的思想。要比较恰当地理解王安石本人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是一个比较困难,或者说容易引起争议的议题。

   说王安石是个悲情人物,是从他的政治立场来说,无关他的诗文,不管怎么说,他的政治抱负的得失,他的官场的起起落落对于后世的政治和政客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借鉴。沉疴若是下猛药,有时或许就是悲剧的诞生,这也是王安石的悲剧所在。命运有时玩弄人于掌股,政治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是个不可去企及的东西;

   而他的诗文,无愧于中国文化的瑰宝,小城因为他也曾经风生水起,美名远扬。更多的小城人也沿着他曾走过的路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他是这座文化名城的骄傲,也是小城人永远的骄傲。

  附: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 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 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 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 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 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 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 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 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 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 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 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 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小城布衣

标签: 王安石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