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因变法而毁誉千年

非凡网 69 0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北宋这样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文化了,也没有哪个朝代像北宋这样具有高度的经济与商业繁荣,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说明一切。

  这里有一咏三叹足以与唐诗相比肩的宋词,这里有平民毕昇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这里有历史上不曾出现的广大的市民阶级,这里还有让整个世界都瞠目结舌的国民生产总值——据袁腾飞先生说,当时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整个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之多。这样的数据,恐怕就连汉唐盛世都是无法比拟的。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北宋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是与其军事力量成绝对反比的。两宋军队的战斗力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差得是一踏糊涂,差劲得让人抓狂。

  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唐朝灭亡开始讲起:

   唐朝发展到了中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这一切都使得昔日强大无比的大唐王朝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其中,宦官专权简直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皇帝的废立、皇位的更迭竟然全由那些不长胡子的家伙把持着,怎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唐朝的灭亡归根结底还是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

   自唐睿宗始建节度使以来,节度使这一官职便始终存在,是为一方军政大员,权力极大,在地方上不仅享有行政权与财税权,同时还享有军权,能够自主的招募军队。这样一来,便对中央政府的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由节度使所造成的藩镇割据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成了愈演愈烈之势。中央权力被架空了,地方权力极大,形成割据局面。

  到了唐昭宗时期,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梁王朱温手握大权,生杀予夺。这个朱温就是个节度使。他先杀了唐昭宗李晔,后又杀了他的儿子唐哀宗李柷,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自此,大唐结束了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格局。

   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建立了北宋。为了避免重蹈唐王朝的覆辙,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如更戌法,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等,这就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好了,这样一整套的制度下来,地方没兵了,精兵强将全在中央了,地方没钱了,钱全进入国库了,地方也没权了。

  藩镇局面的根基被彻底铲除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唐王朝的藩镇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可是北宋也由此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恶果。所谓“冗”,也就是多的意思。这三多也就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除了以上“三多”之外,北宋还有其他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土地兼并。北宋政府实行土地私有化,那些个大地主、大官僚们采取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导致北宋出现了大量无地可种的流民,真可谓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因此我们说,北宋发展到了宋神宗时,整个大宋帝国已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了,不夸张的说,开始摇摇欲坠了。北宋的积贫积弱进入白热化的程度。

  历史给一位年轻的皇帝宋神宗出了一道难题。

   宋神宗,名赵顼,乃是宋英宗的长子。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出生,嘉佑八年被封为光国公,后又受封为淮阳郡王,治平元年进封为颖王,治平三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次年即皇帝位,时年宋神宗仅20岁。

   这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想有所作为,正蓄势待发,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并且他的脑子还十分好使。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更关键的还在于,他在当皇太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政治状况十分担忧,尤其是对北宋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十分不满,想要有所改变。他对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很感兴趣。这位年轻的皇帝是很有雄心壮志的。

   历史给了宋神宗这样的机会,因为上天赐给了他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其实,人们一提到“王安石”这个名字,恐怕最先想到的还不是文学家,而是改革变法,这几乎就是一个同义词。尽管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尽管如同苏轼一样,他也是诗、词、赋、文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文人,但他更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所以,称他为“一代千古人杰”一点都不为过。量中国历史上有哪个人可与其相比?张居正尽管也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自然不能与王安石比肩,似乎只有诸葛亮可以与他相比。

   历史也给了王安石一个机会,因为他遇到了一心想要富国强兵的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这一年,王安石刚刚47岁,正值年富力强的盛年。

  其实,早在宋神宗尚未登基之前,王安石由于才干出众,朝廷曾多次召他进京为官,但都被王安石一一谢绝了。那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做京官不利于他才干的发挥。

   当时的北宋,政府机构十分庞大,人员复杂,人浮于事,尤其是那些京官,实在是中看不中用。而王安石是有理想的,他不愿意尸餐素位。但在地方上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当地方上的一把手,比如说县令,只有这样,王安石的政治才能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中央,他无所适从,在地方,他却很给力。

   加上当时的宋仁宗施政保守,像王安石这样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他是无法接受的,如此一来,王安石便想到基层去锻炼,更加地深入民间,以了解民间的疾苦。

   而宋神宗就大不一样了,他上台伊始,便一心想谋求国治,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尤其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绝对的胜利。于是他广开言路,要求大臣们积极上书言事,就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谋求国家的富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而那些个文官们大多已习惯了北宋的政治状况,各部主要官员也都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还有什么变革进取之心,上书他们倒是上书了,只不过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诸如以德治民、以礼待人、远小人亲贤臣之类的。

  这些当然都是废话,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关于这些他应该打小就知道了,还需要你们这些老匹夫再来讲一遍?宋神宗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真正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而不是这些空洞的大道理。

  当时的文官们,比如说文彦博、曾公亮、司马光等人,那可都是历经几朝的著名元老,都很年迈,也都很保守。他们认为宋神宗太年轻了,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不宜操之过急。但对于想有作为的宋神宗来说,他显然已经等不及了,他要有所作为,他要励精图治,因此,他对这些文臣的上书感到十分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安石,宋神宗不由的眼睛一亮,想到了王安石的那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想到了那个不愿意做京官的他。

  当时的王安石正在江宁为母亲大人守孝。宋神宗先是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后又立马诏他为翰林学士。

   对于这次任命,王安石二话不说,立马奔赴京城。之所以现在的王安石跟以前不一样,那是因为宋神宗即位了,他能预感到这位年轻的皇帝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来到京城,君臣二人一见如故,在几次谈话之间,王安石将自己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具体改革方案说了出来,说得宋神宗是茅塞顿开,几乎是废寝忘食。想来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那一番畅话亦不过如此。

   经过几番畅谈,宋神宗下定了决心,立志改革变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的变法总是会引来无数人的反对,总是会遭遇到无尽的阻力,商鞅变法是这样,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王安石的变法主张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且这些大臣都是赫赫有名的元老重臣,但王安石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宋神宗也没有动摇,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支持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政治才能终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因为他遇到了知己,这个人就是宋神宗;而宋神宗的全部梦想也都寄托在了王安石的身上,君臣连心,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变法中,由于触动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及触摸到很多保守派的政治神经,他们纷纷上书反对,有一个名为郑侠的官员竟上了一份《流民图》给神宗皇帝,加上此时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神宗皇帝诉苦,说王安石变法将天下搞得大乱。

  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立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去世,年仅38岁。其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保守的向太后主政。向太后任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担任宰相。司马光上台伊始,废除了所有新法。至此,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王安石也于宋哲宗元佑(1086年)去世。

  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去世了,所谓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只是王安石死后的声誉并不像苏轼、李白那样,得到千古敬仰,反而却是千古的骂名。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像他这样毁誉参半,也没有哪个人像他这样难以评价、盖棺定论。赞扬他的人说他是古今最完美的圣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配享北宋朝廷的太庙,进入圣贤的行列;可是诋毁他的人却说他是古今天下第一小人,甚至比那蔡京、秦桧还要坏,简直就不能称其为人。

  宋高宗赵构这样说他: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大乱,实兆于安石,此非神祖之意。”

  翻译过来就是,王安石这个人真不是个东西,自任己见不说,还要毁掉前人的成果,把我大宋王朝的祖宗法度全给变了,对上误了我那可怜的皇爷爷宋神宗。后来天下大乱,靖康之耻,其罪魁祸首那就是王安石,此绝非神宗皇帝的意思。

  为此,他在绍兴四年五月下令重修《神宗实录》,以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由此看来,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逃跑冠军”将北宋灭亡的全部罪责都推到了王安石的身上。

  量王安石不过是一宰相,何德何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将北宋给颠覆了?有如此能量的怕是那个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了,以及他那狗腿子蔡京。只不过宋徽宗是赵构的老爹,作为儿子,自然不能说他老爹的不是;而大奸相蔡京则自称是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是其改革变法的忠实拥护者。巧的是,蔡京的弟弟蔡卞乃是王安石的女婿,这样一来,王安石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既然皇帝都如此说了,那么民间就更不用提了,整个南宋时期对于王安石的评价那是一边倒的,那就是痛骂这个“祸国殃民”的元凶。偶有几个有良心的,譬如朱熹,还得拐着弯地赞扬他王安石才行,余者皆是痛骂王安石的人了。

  当然,骂王安石骂得最狠的还要数明代的杨慎了,这位写了著名的《临江仙》的大才子竟对王安石有如此成见,他说:

  “神宗之昏惑,合赦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者唉,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如果说古往今来哪个皇帝最昏惑,恐怕就是他宋神宗了,就算是历朝历代的昏君加起来恐怕都没有他宋神宗昏庸;而古往今来最奸邪的小人则要数王安石了,就是把王莽、曹操、司马懿和朱温这四个奸邪之徒加起来,也比不上他王安石。所以,历朝历代的所有奸臣,都比不上他王安石奸邪,他就是最坏最坏的小人。

  也许中国的历代汉家王朝还没有像北宋灭亡时的那样悲惨,两位皇帝被俘,国破家亡,一大批皇子公主、王公大臣皆沦为了阶下囚,任金人百般蹂躏糟蹋。靖康之耻——成为了汉民族在历史上永远业洗不掉的巨大耻辱。所以,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节”的杨慎便将这满腔怒火全发泄在了王安石的身上。王安石成了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因为据宋高宗的推断,就是因为王安石搞改革变法,才使得北宋灭亡的。就这样,王安石背上了千古骂名,骂声那是不绝于耳,骂声那是空前绝后,一直持续了将近900年之久。

  明清之际,也以骂王安石的人居多,先不说别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太宗乾隆就对王安石咬牙切齿。那原因何在呢?因为变法,因为某些纠纷,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宋神宗有时居然还向王安石赔不是了,这样才惹得朱元璋以及乾隆爷大为恼火。要知道,中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到了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皇帝永远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哪还有什么道歉这回事?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子在《宋论》中就这样说:“宋政之乱,自神宗始。”何以宋朝的败亡是从宋神宗开始的呢?当然是源于王安石变法了。

  在民间甚至都出现了诋毁王安石的市井故事,一出比一出难堪,一出比一出锋利。

  王安石,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委屈的一位名相。

  直到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先生在为王安石作传时,才大力褒奖了王安石的伟业,对王安石那是推崇备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后来,革命导师列宁也极力称赞王安石,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而柏杨先生更是将王安石列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六位改革家之一,他们分别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和张居正,也可算是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过了将近千年之后,历史总算是给王安石“平反昭雪”了。

标签: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