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达皆学问 人情冷暖熨身心——品读朱敦儒的《西江月》

非凡网 59 0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众所周知,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空前繁荣,抒发的情感也已经登峰造极。这样,诗歌到宋代,诗人要从唐诗的光环中突围,就不得不锐意创新。既然主情是诗歌的主色调,那么“避其锋芒”, 另辟蹊径,加入全新的元素,以理入诗,让诗歌带有“理”趣,这样诗歌就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观照生活、关注社会与人生。也正是开拓了诗歌反映生活,表现诗人对生活态度的全新领域,让宋诗在诗林中表现出独特的意蕴,外溢出别样的气韵。言及唐宋诗歌,也就有了“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之说。简而言之,就是宋代诗词除了抒情外,还含有各种对人生的思考,对世情的感悟。因此,阅读宋代诗词,往往能够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宋代诗词中慢溯,简单地梳理,就能够拈出一些饱含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经典名句。譬如,苏轼《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仔细咀嚼这些蕴涵哲思的句子,有展现人生态度的,有揭示生活志趣的,有探讨治学之道的。不论从什么样的层面审视,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的本体进行观照与透析。与这些世人稔熟的名家名句相比,南宋朱敦儒的知名度尽管没有那么高,但他留存于世的作品中也不乏名篇警句。《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就是他所作的一首富有“理”趣的词。词作中所表现的“理”,则是词人晚年对世情的一种觉悟。

  俗话说:“人生的路只有走过了,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康庄大道,什么是羊肠小路;什么是一马平川,什么是坑坑洼洼;什么是阳光坦途,什么是荆棘遍布。”年少懵懂,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老之将至,回首向来萧瑟处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意味才能真正体会。经历朝代更迭,作为一个有气节的士子南渡后始终生活在纠结和苦苦的挣扎之中。生活所迫、形势所逼,他只得入世为官,但不为权贵而折腰的耿直与刚正,让他始终生活在困厄之中。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才有机会审视周围的人与事,才能用心去品味人情世态。当把这些感受付诸文字时,也就有一首首经典的问世。《西江月》作为朱敦儒的晚年之作,较深刻地阐述了自己对世情和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综观全诗,仔细品读可以发现,该词有别于一般词作专注于儿女情长的书写。这样,作品就少去了昵侬软语,也没有了色彩秾艳灰暗的变化。上下两片更多是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这样语言就显得厚重敦实。前两句作者开门见山说出自己的人生觉悟,即人世间的事,就如同春梦一般转眼即逝;人世间的情,就如同秋天的云一样薄。虽然是写自己的人生感喟,却带有普适性的观照世情的意义。世事轮回、人生无常,没有永远的繁盛,也没有永远的衰朽。正是如此,穷达的变化往往会成为一面照射世情的镜子。通过它,人们除了能够清晰地看待人的尊荣,也能够窥见内心的真实。达时,众星捧月,笑语萦绕;穷时,门可罗雀,“退避三舍”。——趋利避害,乃人性的根祗。对世事苍生的认知,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也就无须烦恼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落寞,也就少去得时放纵,失时伤悲引发的情绪大起大落的变化给内心造成的灼伤。滚滚红尘,渺渺尘世,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味地攀高枝,即使偶得其形,有可能从高处跌落,即使没有粉身碎骨,也可能会伤筋动骨。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浅易的文字,书写出世态的炎凉。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对残酷,只能用别样的方式自我安慰,所以就有了“万事原来有命”。上片书写作者对世情人生宏观性的理性思考,转入下片。“人生充满劳绩,也要诗意地生活。”开头两句说幸好遇到了三杯好酒,又看见了一朵新开的鲜花。由宏阔的思考转入现实,回到生活,开始对自我生活进行安排、自我人生进行摆渡。“三杯好酒”,既然尘世人情如此诡谲,何须纠缠其间,今日有酒今日醉,何不享受眼前的美景。“花间一壶酒”,岂不是人生的乐事。看似快乐之情,实则是对世情的失望而选择的一种无奈的消解方式;接下来两句则说能够有短暂的欢愉,就姑且与它相亲相爱,至于明天会有怎样的变化,谁也不知道。昨天成为历史,让自己切身体验到人世的凄寒彻骨、炎凉诡谲;未来充满太多不确定,让人无法预知,更无法掌控。所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无法改写;陶醉在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中,因为充满太多的未知,恰似水中花、镜中相;只有好好经营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阴晴冷暖的变化所引发的身心体验。既然如此,就应该“片时欢笑且相亲”。乍看此语,带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其实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冷酷给作者内心所造成的伤害。

  世事无常,不论是什么样的命途,只有走过了才会体验到个中滋味。酸甜苦辣咸,杂陈兼备。有了亲身的体味,才会对世事人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恰似蒋捷在《听雨》词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只是一沙鸥,老之将至觉人情。朱敦儒以他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书写自己的体验,但从情感和理趣的角度审视,它已经远远超出个体生命的意义,带有了普世性的观照世事苍生的价值。俗话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每一个人品读作品,都能够读出自己的东西,都能够寻觅到自己的踪迹。(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标签: 登飞来峰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