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代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名益,字损之,曾任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 过几任州县官。
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记忆力极强,受到过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真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郫县知县、舒州通判、 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诏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王安石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推行新法。由于新法中的土地改革严重地影响到了地主阶级与
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
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而又遭到
关心民生的知识分子的敌视。
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都不怎么好。
熙宁九年罢相后,王安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宋神宗死后,
原反对变法派司马光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新法案。王安石最
后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
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经具备了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
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欧阳修也曾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
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史书记载,他常不梳洗便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起 东西吃,吃了鱼食都不知道。后人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 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苏轼和王安石素来不和,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 民间流传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曾有很多的评价。北宋时期,其反对派便以修史的方法进行 批评。
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惨 遭了灭亡。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 有文章专门讽刺。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近代才被翻转过来。
王安石从神宗即位时期便开始变法,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名叫制置三司条例 司。
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 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个方面:
1。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与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推行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①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布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 况,议定每年应该上供京城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 易蓄买”,以C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均输法损害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 时也缓解了纳税户的一些额外负担。
②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全国实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 来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再出售,商贩便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 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提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
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 断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③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布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必须依据赢利的多 少,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2。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有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①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实施。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 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则低价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 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待收成后,随
夏、秋两税,加息1/5或3/10归还谷物或者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致受“兼 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②募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 县统算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得以 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③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以查验土地 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账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 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P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 产和人口。
④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颁布。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岸,由受益人户 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 理黄河、漳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3。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 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①将兵法p作为强兵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撤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 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地选拔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
将兵法 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还是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 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 进行军训,夜间轮流巡查,维持治安。
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交互使 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6
4。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科举制,整顿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 人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黜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推行之后,基本上都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土地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中、上级官员和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 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朝廷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 法多多少少触犯了中、上级官员和皇室、豪强、高利贷者的利益,因而最终被废除。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对社会的 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浮靡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 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 点康做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社会弊端,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标签: 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