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是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力图通过 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
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 (1076年),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
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
力。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对宋王朝的现实形势做了深刻的分 析,从而证明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堪称新法的纲领。
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
焊。如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以3000字的篇幅指责新法,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却以380 字的短书作答,集中笔墨对司马光信中关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怨”的5点指 责逐条批驳,语意廉悍,文笔犀利。
比如对“征利”的反驳仅用了一句话:“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 ”一针见血,语约义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如史论《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
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不足500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
辑力量。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与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
的。当然王安石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例如他的游记名篇《游褒禅 山记》,议论透辟精警,但写景寥寥数笔,形象性稍嫌不足。
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也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做是抒情述志的工
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王安石的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此为界分成前
后两期。
前期的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王安石也写了许多抒 情诗,其中不乏思亲怀友的名作,如《示长安君》,写岁月流逝、兄妹离别之情,语淡情深,十分感
人,表现了这位严肃、刚强的政治家的另外一面。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咏史以述志,对历史 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
如《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诗独排众议,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多 被汉廷采纳,其作为政治家的命运远胜于那些徒得高官厚禄者。此诗借咏史以明志,字里行间
隐约可见王安石本人的政治家风采。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更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试看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
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
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
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此诗说王昭君之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王昭君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为不
幸,都体现了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
而结尾指出王昭君的悲剧乃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 运,议论之精警超过前人,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征。
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最有代
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
人们称王诗为 “王荆公体”,主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如《雪干》和《书湖阴先生壁》:
雪干云净风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换得千颦为一笑,东风吹柳万黄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
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
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所以王诗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 家,其艺术成就也足以列于宋诗大家的行列。
标签: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