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

非凡网 37 0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千寻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视野,

  是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标签: 登飞来峰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