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深深折服于佛教反观内心的恬静和佛教对物性光辉的生
华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与灵隐寺的韬光长老交情甚密,两人以师生相称,经常在一起品茶论禅。这首诗写作于作者任苏州刺史之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是当时人们认为最美的地方,白居易就连任了这两个地方的父母官,可谓是艳福不浅。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月,思念是很“折磨”人的事,作者人在苏州想起了昔日在杭州时经常在一起品茶论禅的韬光禅师,便提笔铺纸想给韬光写 以聊表思念。这时,灵感突袭而来,白居易以极其炫技的笔调一挥而就写成了这首七律。
寄韬光禅师
唐代: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首联“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门”本来就是智慧开启的地方,作者第一句就是在“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两寺指天竺寺和中天竺寺,此二寺与韬光禅师住持的灵隐寺同在杭州,韬光禅师为弘扬佛法经常去此二寺讲佛浴众,白居易肯定在此二寺内听过韬光禅师讲法,而且印象十分深刻,从作者避写灵隐寺而转写此二寺就能看得出。五代时期只建了天竺寺,不知何年何月何等一波人将天竺寺一分为二。白居易的妙笔之处在于先写“门”多了一处,而后倒写说出了原因“两寺原从一寺分”。分分合合,作者只道是寺与门吗?非也!人的意识可以随时“分”出不同层次的意识,善念还是门归门寺归寺,一刹的恶念都是天堂地狱的分界线,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来因,无论是福是祸,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行为买单。
颔联“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东涧在下游,西涧在上游,东涧流的水当然是西涧流过的,“流水不腐,户区不蠹”作者以哲理写就二寺有洁净的水源,也指出了此处良好的生态环境,喻示了禅宗所在处生机无限;“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都是“有为”之果,“无为之处有还无”智者坐看云起云涌真是大自在、大快乐!
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前台的花盛开前台不见,那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万事万物皆是旁观者清,前台盛开的娇艳之花,后台才是观赏的最佳地点。“太清门外烟波寂,风送上方钟一声”,最佳闻声点绝不在发声处,声处之声嗡嗡杂杂,声外闻之声声清晰可耳。一切的一切,为什么会这样呢?对终极答案的回答禅家常常“拈花一笑……”中国古典哲学对终极答案的回答仅一句话而已“一阴一阳之谓道!”
尾联“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遥想”二字说明作者与作者的师父韬光禅师已是天各一方,当此桂花飘香的时节,白居易触景生情,想起禅师行道处年年此时都是“天香桂子落纷纷”。此联作者借用怀师之情来抒自己的劝世真言,:“只要不离天道,就会有善果累累!”
标签: 望驿台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