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叔 编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誉为中晚唐诗坛的扛鼎之作一点不为过。前二句极空寂,后二句极孤独,然而诗意不至于此,它所营造出的真实可藉而又虚幻无依的境界,至远,至深,至旷,至纯。读来有高古之意,遥邈浩大;回味如冰泉浇心,空灵透彻。这样的世界如此出尘脱俗,似是过去,恍若未来,只不是现在。仅仅二十个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宛然眼前心中,欲触之而不及,欲挥之而不去;唇齿轻触每一个字,都能化作清晰的全息影像,建构成一个浑蒙的世界、纯粹的世界,令人超然物外,心向往之,仿佛置身其中,灵魂自然洁净而升华。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故世称“柳河东”,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少时聪颖好学,才华出众,所写文章构思新奇,精巧卓绝。二十一岁时参加进士考试顺利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榜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不久外放为蓝田尉,奉调回长安后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王叔文主持朝政,有感于皇帝受制于内官、国家割据于藩镇,于是开启了“黜宦抑藩、反腐除弊”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是这次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出任新职礼部员外郎。然而王叔文等人选择的改革时机或许不对,在既得利益者的强力反攻下,永贞革新仅仅坚持了六个多月便宣告失败,王叔文遭赐死。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谪居永州十年后,柳宗元受诏返回长安,但因武元衡阻挠未得重用,改迁为柳州刺史。任职柳州四年有余,时任宰相裴度爱重柳宗元的才华,极力说服唐宪宗召其回京。柳宗元尚未成行,病逝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虽不能在政治上实现理想与抱负,可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幸运呢!远离官场倾轧,毕生谪迁中的柳宗元得以在相对安全和平静的生活中潜心治学。他与韩愈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为中国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柳宗元更是身体力行,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辞赋、传记、游记、寓言等等,这是他所倡导的“以文明道”、“文道合一”的最好实践。柳宗元的诗歌存世仅有一百四十多首,在唐代诗人中算少的,但精品多多,诸如本文篇首引用的《江雪》,还有《渔翁》、《溪居》等。苏东坡评价柳诗云:“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对于柳宗元辞赋的成就,严羽赞美道:“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至于散文和寓言,诸如《永州八记》、《黔之驴》、《永某氏之鼠》、《捕蛇者说》等文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柳宗元是一位划时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之一员,他也是个不可多得、为民谋福的好官,个人操守上更是高风亮节、侠骨义肠的仁厚君子。大诗人刘禹锡是柳宗元志同道合的诤友,永贞革新派遭贬黜十年后,永州司马柳宗元被改迁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则被移作播州刺史,柳宗元上奏朝廷说:“播州荒僻,路途遥远,不适合人居住,刘禹锡有老母年事已高,我不忍心看到他如此困窘,既不能有违朝廷的诏令,又没有合适的托辞来禀告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跟着去,那么母子天各一方,或许就成了永别。我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旧俗,用男女人口作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债主所没收,终身沦为奴婢。柳宗元到任后,深感其鄙陋,于是制定了许多种方案,让这些人质都能够赎买归家。对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钱帮助其家人将他们赎回。针对当时柳州教育落后的状况,柳宗元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千方百计鼓励小孩子读书。在政事之余,柳宗元经常接待青年学子的拜访,他无私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学业,南方准备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传播知识、破除迷信并不只在书本里,当地百姓世代靠天吃饭,饮用水历来都是取自河水和雨水,极易发生和传染疾病。柳宗元带头打了好几眼井,让人们喝上了干净的地下水,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彼时柳州盛行江湖巫医,柳宗元到任后对这种骗人的把戏明令禁止,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正规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州多山,城外有大量荒地,柳宗元身先士卒,招募乡间闲散劳力,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将改造好的土地种粮种菜,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同时还整治街巷,修缮庙宇,为柳州开发了不少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
自古以来,文人十之有九皆好酒,柳宗元更不例外。在朝为官时,长安城虽不似盛唐时那般绮丽景象,但是流风犹在,雅聚饮集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柳宗元参加鸿胪寺某官员在家举办的宴会,席间主人以吴地歌舞《白纻》助兴,轻歌曼舞,美人悦目,如此欢愉的场景,焉能不使人酣畅痛饮。柳宗元微醺之余,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这首《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朱唇掩抑悄无声,金簧玉磬宫中生。
下沉秋火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
羽觞荡漾何事倾。
柳宗元任永州司马,名为谪迁,实际上与流放无异。由于不能真正意义上参与政事,于是惟有寄情诗酒和山水,十年间柳宗元游历了永州的几乎所有地方。探幽访胜,或登临峰岚,或循溪行远,或穿越茂林,或坐观石泉,所过之处,记之于笔,娱情于酒,与大自然亲密无间,与神仙水形影不离。柳宗元极其有名的《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是何等的惬意,山之高,石之怪,酒之醇,化我形于山泽,著我意于泉石,悠悠得趣,心胸如天地之广阔弘大,洋洋所至,过去与未来皆无穷无尽。一遍遍斟满酒杯,喝到酣醉,忘了时间,不想归去,因为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永州的生活,与轰轰烈烈的长安比,则冷清寂寞寡淡,与尔虞我诈的朝堂比,则安逸闲适自得。柳宗元经常处于矛盾的心境,放逐在外,失意于不能用事建功,满腔抱负随着年华老去而蹉跎消磨;高卧山林,迷恋这山川形胜之趣,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又何必强求。于是寄情于杯壶,寄志于山水,你看这酒才是好东西呢,喝上几杯,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啊!心情顿时舒展,天地立刻热闹了起来,山不再幽晦而变得明快,水不再冰冷而变得温暖,树木苍苍可乘凉,芳草萋萋可坐卧,这便是饮酒的快乐,即使富可敌国又怎能相比!
《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柳宗元写过一篇有关饮酒的、情趣盎然的文章《序饮》:
买小丘,一日锄理,二日洗涤,遂置酒溪石上。
向之为记,所谓牛马之饮者,离坐其背,实觞而流之,接取以饮。乃置监史而令曰:“当饮者举筹之十寸者三,逆而投之,能不洄于洑,不止于坻,不沉于底者,过不饮。而洄,而止,而沉者,饮如筹之数。”既或投之,则旋眩滑汨,若舞若跃,速者迟者,去者住者,众皆据石注视,欢抃以助其势。突然而逝,乃得无事。于是或一饮,或再饮。
客有娄生图南者,其投之也,一洄,一止,一沉,独三饮。众乃大笑,欢甚。余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遂损益其令,以穷日夜而不知归。
吾闻昔之饮酒者,有揖让酬酢百拜以为礼者;有叫号屡舞如沸如羮以为极者;有裸裎袒裼以为达者;有资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者;有以促数乣逖而为密者。今则举异是焉,故舍百拜而礼,无叫号而极,不袒裼而达,非金石而和,去乣逖而密。简而同,肆而恭,衎衎而从容,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宜也。作《序饮》以贻后之人。
这篇文章中,柳宗元谈到了在所购买的小丘请朋友们饮集的情形,颇类曲水流觞那样的形式,可谓雅饮。柳宗元那时患有腹疾,不能像大家那样畅开了喝酒,但参与其中,与人同乐,一样醉得惬意。他对以前的某些饮酒方式并不认同,诸如繁琐的礼仪、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袒胸露背自以为放达等,也不用音乐来助兴,借饮酒来交际。柳宗元主张简明而趋同、纵意但恭敬、刚直又从容,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这样的饮酒方式是再好不过了。
南湖野客评曰:柳公子厚出身名门,少负才名,文章绝伦。放逐朝堂之外,寄身远僻之所,不得成就事功,有幸蜚声文坛。永州十年,与山水相亲厚,与诗酒相慰籍,文章光耀大唐,思想流播华夏;继柳州四载,革弊俗,兴教育,垦农林,使民生得改善,使僻地得治理。公辄为大儒,亦是酒徒,居长安朝堂时官途顺遂,饮酒乃乐酬,迁偏野蛮荒时失意愤懑,饮酒乃消愁。然公未可沉沦于命运,于是“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公饮酒,不崇百拜而礼,不喜叫号而极,不慕袒裼而达,不置金石而和,不藉乣逖而密,推倡“简而同,肆而恭,衎衎而从容,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此饮酒之气度风仪,温雅具高士之志,谦谦有君子之行。柳公表字曰厚,公之酒德亦如字义,酒仙榜奉列上座,号为「酒厚」。
参考资料:
1. 后晋赵莹《旧唐书·柳宗元传》
2.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柳宗元传》
3.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柳宗元》
4.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标签: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