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孟山人来说,李白也只是一个平常的有些才气的后辈而已。在孟夫子看来,只有王昌龄等取得了功名的人,才是他应该深交的存在;李白再有才气,写的诗再好,始终属于"不学无术",未得功名,始终不是正道。
他并不想归隐,只是没有办法,如果有机会,他更愿意入仕,一展抱负……李白对他的推崇,他没法反驳,但他却并不喜欢那样的自己……李白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却并不能言语,故此,在他看来,李白只能当"泛泛之交"……
故此,从孟浩然与李白交游开始,从未为李白作过一首诗。他欣赏李白的才气,却不认为李白是他的知己。"痴心错付君",李白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他引为知音的孟山人那里,他却只是"泛泛之交"。
立场不同
孟浩然是一个在少年时期不醉心于仕途、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的清高人物,到了高龄白首时,他又成了归隐山林,摒弃世俗凡尘、人间繁杂的世外高人。
当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醉酒清吟,而当繁花环绕的佳期,就算天子来诏,他也可以不奉诏、不事君。或许孟浩然这样高洁的人品,才是李白真正爱孟浩然的原因。
孟浩然的不事君,也恰与李白是一脉相通的。孟浩然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品格在李白是一生的向往,但却是李白做不到的,李白在超然求道的理想之下,却还是想真正入世,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的。
醉卧松云是李白理想的一端,“申管晏之谈”是李白理想的另一端。他总在理想的两端之间来回游走,他一边四处求仙访道,一方面又四处干谒世俗名流,求取进身之道。李白还没有任何机会走上仕途,因此,在李白,孟浩然一生所做到的,是他梦想的一端,他怎能不爱。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唐代诗坛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至为重要的,则是两人在追求情感方面的和谐一致,他们是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与知音。
标签: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