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比他大11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在此之前,李白曾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这位前辈诗人的仰慕之情。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
“知己老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在这阳春三月,去到那烟花如海的扬州。孤舟扬帆,渐渐消失在远远的碧空尽头;只见滔滔江水,依然向着天边奔流……”
和许多送别诗一样,诗人在前两句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和时间:“故人”,是知己、老朋友孟浩然;“黄鹤楼”,是送别之地;“扬州”,是朋友此行的目的地;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所以用“西辞”;“烟花”,是杨柳如烟、花开似锦的明媚春光;“下”,是顺流而下去到某处的意思。
一般说来,此类诗歌的前两句都是用的这个套路,很难出新出奇,但李白却有天才的技巧,能将惯常之语写成“千古丽句”(清·蘅塘退士):“烟花”一词,一方面描写了分别之地黄鹤楼周围的美好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自己送别友人的哀伤;另一方面又联想出本来就是繁华之地的扬州,在阳春三月之时景如烟花的明媚,好像是在劝慰自己的友人:你将要去到如此美好的地方,不要有任何忧虑,我还有些羡慕你呢!暗含了自己“心随君往”的临别之意。一个“下”字,给人一种“瞬间之后,即隔天涯”的快速感,友人离开的速度越快,越能显出眼下相聚时光的宝贵,越能体现依依难舍的情怀。
有了前两句的交代和铺垫,诗人笔锋一宕,转写离别之后的细节:友人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只剩下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浩渺的江水,寥廓的碧空,反衬出诗人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单,“孤帆远影”的逐渐消失,长江水的无语东流,表明了诗人伫立江畔目送友人的时间之久,依依不舍之情,尽在这长久的目送之中。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若非友谊至深,能有此依依难舍的心态么?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有过送别好友经验的人,更容易体会出其中的深情。)
全诗自然清新,境象开阔,情意深挚。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典范之作也!
明代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首诗的意境,也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以此观之,“诗仙”之魅力,千古不衰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黄鹤楼上传离杯,烟花三月送君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暮云飞。
标签: 孟浩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