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杜牧和赤壁全文

非凡网 45 0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文解释】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词语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销:锈蚀。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一、作者生平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他关心时政,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经邦济世的抱负。因仕途坎坷,晚年不免流露消极情绪,甚至纵情声色,过着放荡的生活。这在他的诗中都有所反映。他擅长诗、赋和古文,以诗最为杰出。他推崇李、杜、韩、柳,但不因袭古人,不囿于时尚,具有创新精神。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

二、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

1。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

2。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3。

  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三、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杜牧的诗歌创作注重思想内容而又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因此他的诗歌基本上体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其诗意蕴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杜牧的诗歌风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婉曲、含蓄隽永的一面。清刘熙载说其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明杨慎说:“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拗峭,以矫时弊。

  ”(《生庵诗话》)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雄俊爽和韩愈的拗峭挺拔,又糅合了婉曲含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隽永,立意高远拔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尤其善于抒情。其反映现实的诗歌常常是在叙事写景之中抒发深沉的感慨,其咏史怀古诗常常是在述古抒情中夹杂着精警的议论,其写景诗常常是借景抒情。

  其诗叙事简洁概括,写景含情寓意,抒情深沉婉曲,议论精警拔俗。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与暗示、暗喻的手法,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他的诗歌由于内蕴充实、手法高妙,因此许多诗篇被后人传诵。

(3)杜牧古体、近体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绝。

  尤其是七绝的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诗,倍受后人推崇。

四、《赤壁》讲析

全诗前两句为描写,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代人物和事迹的感叹。后两句上议论,诗人大胆假设,从侧面落笔,引起对赤壁之战警醒而又富于哲理的思考。

  隐约表现诗人虽有济世之才,却不被用的抑郁悲愤之情。议论形象,言近旨远是本诗最主要的特色。后两句为全诗的重点,是对赤壁之战的议论。借“东风”、“周郎”、“铜雀”、“二乔”这四个意象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英雄与美人互相映衬,鲜明生动,极富情致。

  正是因为采用了形象化的议论,才使全诗言近旨远,含义颇丰。

此诗突出强调了客观机遇,即东风对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作用,有意忽略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不是有意贬低周瑜的军事才能,而是暗示诗人虽有周瑜的才干,却无周瑜巧借东风的机遇。

  抒发诗人虽有才华,却无机遇,万事具备,却无东风可借。所以全诗隐含着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但措辞隐约,不露锋芒,受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标签: 赤壁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