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十年之约

非凡网 60 0

杜牧的十年之约

  闲看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很想说两句杜牧。

  先看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杜牧条,有文曰:

  “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洎周墀入相,牧上笺乞守湖州,比至,已十四年,前女子従人,两抱雏矣。赋诗曰:‘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此其大概一二。凡所牵系,情见于辞。”

  这是说杜牧在湖州和一个女孩子的“十年之约”,后来因为杜牧在十四年之后才得以去履行诺言,此时女孩子早已嫁人,生儿育女了。

  杜牧这个人,一生虽在官场上不甚得志,远大抱负难以实现,但其终究贵为“太子党”一类,在其祖父杜佑的熏陶之下,文采一流,风流潇洒,同时其性情疏野放荡也在所难免。类似于上述“十年之约”的逸闻趣事虽不见于正史《新唐书》、《旧唐书》本传,然民间纪闻如《续虞初志》、《太平广记》之类却不惜笔墨,记录详细。自唐而今,似乎没有多少疑问。

  然而,据《唐才子传校笺》所按,此段“故事殊为可疑”,所辩解者为繆钺:其一,杜牧上笺乞守湖州,是为了便于扶养淮南之病弟孀妹,非为民女;其二,杜牧守湖时,周墀已罢相;其三,唐制,地方官娶民女为妻妾有逾格律;其四,所赋《叹花》诗,为有所寄托之惜春诗,好事者因诗而敷衍成故事云云。出处为繆钺《杜牧年谱》。

  繆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解放后一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做教授。很遗憾,手上没有先生的《杜牧年谱》,不过其所可疑之四项,似乎也“殊为可疑”,其一,杜牧上笺乞守湖州,扶养淮南之病弟孀妹与“为民女”并无冲突之处;其二,杜牧守湖时,周墀已罢相,不等于乞守湖时已罢相;其三,唐制、乃至任何朝代,何处有规定地方官不能娶民女?要知道,民女与妓女是有区别的;其四,我倒觉得是好事者将故事敷衍为惜春诗也。

  呵呵,我们这个时代,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所喜爱人物身上的“墨点”点缀成花朵,唐代人、秦代人都要照我们的标准去生活,让大家看上去这就是个“高大全”似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反而失去了血色,成一纸符号,了无趣味。所以,勉强为杜牧辩正,也算是这段时间里留下的一种痕迹。

  其实,杜牧“十年之约”的故事,还是很有些浪漫色彩的:

  话说唐大和二年(828年),杜牧随沈传师到洪州,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大和四年(830年),沈传师迁宣歙观察史,杜牧又随至宣州幕。一路上游玩,但总不尽兴。后来听说湖州名郡,风物好,美女也多,于是又直奔湖州而去。时湖州刺史崔君,与杜牧关系好,了解杜牧的想法,于是杜牧一到湖州,就领着四处周游设宴,“凡优姬娼女,力所能知者,悉为出之”,没想到杜牧眼头高,说“美矣,未尽善也”。后来杜牧就给刺史崔君出主意,要他组织“水戏”(个人理解是在河面上搭台唱戏,不知对否),到时全州百姓都出来观看,没准就能找到美女。这一招确实狠,也敢想,但刺史崔君却非常高兴地应允了。

  果然,到“水戏”开始那天,两岸观众如云。从早晨直到下午,杜牧乘着小船来回顺着河道走,竟然还是没有看中一个美女,一生气上岸了。刚一上岸,就发现人丛中一个老妈妈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杜牧看了之后,直赞“此真国色,向诚虚设耳。”于是就把这娘两个又接到船上,告诉说要娶此小女子。这娘俩可是害怕,于是杜牧又说,现在不娶,以后定要娶。老妈妈说,以后又不是个准确时间,如果不来怎么办?杜牧说:“我不出十年,定会到湖州作太守,如果十年不到,你们就随便。”这个承诺,老妈妈也替女儿答应了。于是杜牧又给了很多金钱作为“押金”。这之后,杜牧就一直想着湖州了。不过杜牧那时候官职还小,所以诺言也一直未能实现。

  后来,杜牧官至黄州、池州、睦州太守,但都不是他所中意的地方,一直到周墀做了宰相,以弟弟杜顗有眼病为由上笺,通过这个老关系才如愿以偿,作了湖州刺史。不过这时候距离他当年的承诺,已过去十四年了。十四年前的那个小姑娘,也已经嫁人三年,生育两子了。

  后来杜牧派人把这娘两个找过来,质问老妈妈,你们既然收了我的礼金,答应我了,为什么要反悔?老妈妈回答,你只约了十年,如今已过去了十四年,所以女儿也嫁出去三年了。杜牧一听,觉得老妈妈说得实在在理,事已至此,强迫肯定不行,于是,只好作罢,给她们了一份厚礼,让她们走了。

  伤心惆怅之余,因而赋诗。

  不过,本文最开始《唐才子传·卷六》所引杜牧诗句,与《全唐诗》所载略有不同。《全唐诗》有两首诗歌都是关于这个“十年之约”的,一是《叹花》(即繆钺认为惜花诗者),一是《怅诗》,有序言,观其序言,自知“十年之约”并非敷衍而来的故事。现在都录下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诗句的异同:

  一、《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二、《怅诗》:“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馀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人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要说以诗敷衍故事,也不是没有。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及明代汤显祖选编《续虞初志》,其中所谈杜牧“十年之约”故事时,开篇都是引杜牧《题禅院》,诗曰:“觥船一棹百分空, 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 茶烟轻扬落花风。”,这里,“十岁青春不负公”被认作是“十年之约”的例证,显然与全诗的含义不相符合,这应该算是以诗敷衍故事了。

标签: 赤壁 唐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