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元好问之《论诗三十首》(上)

非凡网 49 0

元好问的著名有一小半得归功于金庸的宣传。

  “问人间,情是何物?”,这一问不仅让李莫愁一生颠倒,更是问出了无数痴儿女的缠绵心事。

  去看了他的资料,才知道原来他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坛大家,留下的作品不仅多而且涉猎面广。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论诗三十首》,几乎概括了汉朝以降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中。既要评得准又要有文采,这可是见识才气一样都少不得啊。

  全部找了来看,不看注释,就看诗本身,存心考一考自己的古诗方面的常识。他评得对不对自问是没资格多嘴的,但至少可以看看他评的那些人有几个是自己知道的。

  这一看真是泄气,原来有近一半是不清楚的。不是不知道这个作者,而是不知道原来诗中援用的典故代语是指向他的。得好好去补补课了。

  下面就是它的全篇和本人的理解加歪解(仅限于猜测诗中提到的人物),有兴趣的一起来参详一下吧。

  1.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第一首应该是序言之类的,“汉谣”当是汉乐府,“魏什”是指建安风骨吧。

  2.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不用说了,“曹”肯定是曹氏父子了,“刘”或许是建安七子中的刘桢?

  “刘越石”知道,是西晋的刘琨。原本是个放浪形骸的人物,但在三十来岁抗击匈奴的时候,父母被匈奴所害,国仇家恨激起了他的报国壮志,诗风也由此而变得刚健雄放。他有一句诗可谓人尽皆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不过他的本意不是吟咏爱情,而是被敌人囚禁时写来呼唤旧交重新振作克成大业。

  3.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这首就明显了。张华,“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绮丽委婉,柔靡缠绵,是元好问不喜欢的类型,难怪“若恨”。但张华的成就似乎还在同风格的陆机、潘岳之下。

  “温李”并称,只有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也是儿女情长一路的。不过我倒很喜欢李商隐,无他,惟其言语工丽漂亮还带点颓废朦胧,合胃口。

  4.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  哈哈,这是陶渊明。看古代文学史中陶这一章节时,其他的评价分析都忘了,就元好问这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记得最清楚,可见元的品评之精炼。

  至于陶渊明么,感觉一般般。《归去来兮辞》的名字是好的,打算以后跳槽辞职的时候抄给老板,也让他知道一下他错过了一个多么有文化的员工。反而是特别喜欢他的一篇《闲情赋》,香艳浓情,可观陶潜淡泊外的一面。

  5.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  “老阮”,阮籍。“竹林七贤”以狂放的名士风度流传后世,一方面固然是真性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安全的考量。相比嵇康,阮籍其实更加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也更欣赏嵇康一去广陵绝的慷慨赴死。虽然这么说可能是比较残忍,但我还是觉得,嵇康要更加纯粹些。回到绝句本身,“出门一笑大江横”,何等的气魄,就为这一句,当为好问浮一大白。

  11.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呵呵,这么笼统,就看不出具体指向谁了。

  注解中是这么说的:“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家元好问也真没点名,不过是挥起大棒子顺手撂下一批人而已。

  12.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再看不出写谁就该打了,李商隐。而且引的还是他的诗中与我最有渊源的一首。

  说起来开始注意李商隐还是拜曹雪芹所赐。《红楼梦》中有一回姑娘公子们游园,黛玉听宝玉说要差人把河里的枯荷收拾干净,便嗔道,李义山的是我素来不喜欢,只除了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有些意思。宝玉一听当然是如奉圣之纶音,忙讨好她说不理了留着它。我那时也非常崇拜林姑娘呵,何况这句诗的意境却是妙不可言,自然便对义山上了心。

  现在想起来,以黛玉的审美和风格怎么会不喜欢李商隐呢,该是很投她的所好才对。可能是曹翁本人不喜欢他吧。看雪芹在整部书中的诗篇风格,也的确不是细腻幽微那一路的。虽然他推黛玉诗才第一,但比较起来,似乎还是那些他为宝钗捉刀的大气稳健的诗显得更游刃有余。

  13.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看这首诗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注释说批评的是卢仝。但还是不知道卢仝是谁。所以老老实实的把注解抄下来:“批评卢仝追求险怪的诗风。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明白了。不过还有一点要去查证一下,“鬼画符”的出处是不是就来自于此呢。

  14.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  就是从这里开始觉得自己需要去补课,因为还是不知道此诗说的是什么。只好再把注释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15.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啊,偶像——李白。“银河落九天”,除了他谁还能有这样的手笔。元好问显然也是格外偏爱他的,偏爱到甚至不惜用“憔悴饭山前”这样挖苦杜甫的诗句来反衬李白的豪迈飘逸。

  虽然踩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偶像是不太好的事情,但真的有种满过瘾的感觉。难怪网上这种内容的帖子特别多。

  暗爽过后恢复理智,说句公道话。虽然沉郁顿挫的杜甫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讲究锤炼的做诗方式看起来苦哈哈的,但他的成就与地位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其实他在少年是也有过“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只是世事不由人,身处乱世的他注定是要通过这条艰苦的路来成就非凡的。

  借用梁启超集宋人词句而作一联诗:更难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6.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首绝句的头两句很熟,但说的是谁就真看不出来。查了注释后知道是指潘岳。美男子哦,惜乎人品欠佳。在古人眼中,美貌是没有豁免权的,有时反而还会引来加倍的谴责。潘郎潘郎,只能怪你生不逢时,没有投到这个男色时代。

  7.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也很容易看得出,是以《敕勒歌》为代表的北朝民歌。元好问推崇慷慨豪迈、壮阔雄浑的诗歌风格,自然对它们是大加褒扬的了。

  其实南朝乐府民歌写得好的也有清新明丽的。像《西洲曲》中的“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携着江南特有的潮湿与润泽,虽然怀人,但那份哀愁仿佛是一层薄雾,并不沉重,相反还透着一股飘逸出尘的秀美。这份灵动是北方诗歌中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的。

  8.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我只看出陈子昂。“沈宋”是看了注释后才知道就是在初唐对律体诗的奠定作出重要贡献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的意义是在于为律体诗的创作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规则并作出了表率。同时期的杜审言在五律上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他的孙子,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了,说起来好像有点“爷凭孙贵”的感觉哦。

  论文学成就自然还是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为最。他复归风雅兴寄,提倡汉魏风骨,成为行将到来的盛唐诗歌创作的序曲。读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真个是令人黯然销魂,不能自己。

  9.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继续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大概是指陆机和潘岳吧。看了注释,果然。元好问不喜欢陆机的华丽铺排,但是在文学评论方面只怕他还是不得不尊其一声前辈吧。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而且这种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他还是用骈文来写的,可见他的文采真是好。只是他太挥霍,把才华都肆意耗费在对词藻的精雕细琢上了。就好比米粒的微雕,是真功夫也是趋于极致的精美考究,但总归是格局不大。

  10.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一开始只以为是点评杜甫的,还是在看了注释后发现把“微之”给漏了。微之,元稹也。但也不完全是评元稹的,而是对元稹评杜甫的再评论,好复杂。

  元稹这个人差不多是潘岳的翻版,都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都是以悼亡作而名垂千古、但又都是在人品方面口碑不佳。到底一个人的品行和他的创作应不应该联系在一起呢,古人说“言为心声”,而西方古代的哲学家也认为只有具备伟大人格的作家才能写出崇高的作品。但事实上,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文品与人品割裂的例子早就数不胜数了。

  以我的浅见,一个再卑劣不堪的人,他的心中肯定也曾有过向善向美的一瞬,而那些德行有亏的作家能把这一刻用艺术手段给留下来,并且确实是感动了我们。这么看来,至少在这一刻,他应该是人文统一的吧。况且事过境迁,许多事情在当时的人看来可能是千夫所指,但换成今天的价值取向未必不是不能谅解的。

  于我,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则是自己最爱的诗句,那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绝决沧桑与坚定不悔从少年时代起就奠定了我对爱情的理解与要求。尽管在实际中,元稹并没有为亡妻守节一生,但我还是相信在写下这句话的一刻,他是来真的。

  11.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呵呵,这么笼统,就看不出具体指向谁了。

  注解中是这么说的:“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家元好问也真没点名,不过是挥起大棒子顺手撂下一批人而已。

  12.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再看不出写谁就该打了,李商隐。而且引的还是他的诗中与我最有渊源的一首。

  说起来开始注意李商隐还是拜曹雪芹所赐。《红楼梦》中有一回姑娘公子们游园,黛玉听宝玉说要差人把河里的枯荷收拾干净,便嗔道,李义山的是我素来不喜欢,只除了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有些意思。宝玉一听当然是如奉圣之纶音,忙讨好她说不理了留着它。我那时也非常崇拜林姑娘呵,何况这句诗的意境却是妙不可言,自然便对义山上了心。

  现在想起来,以黛玉的审美和风格怎么会不喜欢李商隐呢,该是很投她的所好才对。可能是曹翁本人不喜欢他吧。看雪芹在整部书中的诗篇风格,也的确不是细腻幽微那一路的。虽然他推黛玉诗才第一,但比较起来,似乎还是那些他为宝钗捉刀的大气稳健的诗显得更游刃有余。

  13.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看这首诗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注释说批评的是卢仝。但还是不知道卢仝是谁。所以老老实实的把注解抄下来:“批评卢仝追求险怪的诗风。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明白了。不过还有一点要去查证一下,“鬼画符”的出处是不是就来自于此呢。

  14.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  就是从这里开始觉得自己需要去补课,因为还是不知道此诗说的是什么。只好再把注释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15.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啊,偶像——李白。“银河落九天”,除了他谁还能有这样的手笔。元好问显然也是格外偏爱他的,偏爱到甚至不惜用“憔悴饭山前”这样挖苦杜甫的诗句来反衬李白的豪迈飘逸。

  虽然踩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偶像是不太好的事情,但真的有种满过瘾的感觉。难怪网上这种内容的帖子特别多。

  暗爽过后恢复理智,说句公道话。虽然沉郁顿挫的杜甫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讲究锤炼的做诗方式看起来苦哈哈的,但他的成就与地位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其实他在少年是也有过“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只是世事不由人,身处乱世的他注定是要通过这条艰苦的路来成就非凡的。

  借用梁启超集宋人词句而作一联诗:更难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标签: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