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及其诗五首

非凡网 62 0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王维的山水诗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作于开元五年(717年),那一年王维才16岁。这首诗中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成为经典永流传。

王维应该是标准的学霸了。他不经意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一次又一次地引用,这可能是当年的王维根本想不到的。这使我想到现在的号称著名作家和有些领导讲话,就以领导讲话为例吧。为了起草好讲话稿,文秘人员搜肠刮肚、劳心费神地冥思苦想,之后一边又一遍地精雕细琢。交给领导后,领导又煞有介事地龙飞凤舞地圈圈点点。在会议上领导讲的口吐白沫,累个半死。台下听众注意听了吗?可待会议结束后,你如果问参加会议的人,领导今天讲点啥?参加会议的人可能会一脸迷茫,记不清领导到底说点啥。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问领导讲的啥,可能会得到就像小品中那样的答案,就是“领导重视、建立组织,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严格督导、责任追究”等几条,对方就会点点头予以认可。

少年才俊,学霸王维,按照现在世俗观念也属于大官了。他出生于公元701年,也就是武则天长安元年,故于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人,祖籍山西省祁县。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职)。历官右拾遗(谏官的一种)、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监委、巡查办)、河西节度使判官(节度使幕僚)。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相当于今天的司长)、给事中(因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故名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被迫受伪职。长安被唐朝军队收复后,被授太子中允(相当于副厅)。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属于多才多艺的人。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北宋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王维其它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进而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王维的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刘长卿、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的影响。

王维全家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母亲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发修行,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年就更加严格。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他还不止一次恳求朝廷允许自己将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王维临终之际给亲故留下的遗言,多是劝解朋友奉佛修心之语。

王维还是一位音乐天才。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王维可以说是诗人中官至较大的一位,但他具体都是什么官,现在估计没有人操那个心,也懒得操那个心,但他留给后世的诗却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这就是王维的伟大之处。

送綦毋潜落第还(1)

綦毋潜是王维的好朋友,知道他的人不多,但因王维这一首诗使其更加有名,就像李白的《赠汪伦》一样让汪伦名扬天下。其实,綦毋潜也非凡夫俗子,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的诗风非常接近王维。王维写这首诗,是在劝解他重新振作,这首诗应该是一首励志诗,对綦毋潜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你就是金子,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少有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隐居。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村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送别(2)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意味不尽。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青溪(3)

《青溪》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一说作于入蜀途中。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景物融和起来,意味隽永。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译文:

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飘流。

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

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

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

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

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

渭川田家(4)

此诗描绘的是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西施咏(5)

此诗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揭示人生浮沉的炎凉世态,并表达了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潜藏的危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全诗语意深微,其讽刺意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一一一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丝织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参考:1.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唐诗三百首》。

2.百度有关词条。

诗佛王维及其诗五首-第1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王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