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感受古诗之色彩

非凡网 53 0

心情极好极差的时候,我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翻看古诗,看看富于表情的色彩表达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看着,心情愈渐明快或豁然开朗。那些颜色、那些颜色所表达的感情,穿过黑暗,到达心底。

    在古代,祭祀用的“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些,足以说明,颜色本身就能有力的表达情感。

    儿时就会背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面的句子经今人改编也用到了歌曲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听得人伤感不已。试想想,霜天是灰蒙蒙的,残月是洁白的,但似乎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微光;渔火是橙黄色的,然而倒映在水中,却平添了几抹暗绿的调子。古寺里那黝黑的影子,朦朦胧胧,时隐时现。一切都在霜天残月的微光中和渔火的颤动下呈现出一股无限哀愁。

    西沉的残月,满天的流霜,本身就是怪神秘了,偏偏它们又都在暗蓝色色微光中表现出来。它诱人沉入深思遐想,但水中的渔火却使人激动,那橙黄色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奋斗的姿态,它使羁旅他乡的诗人归心似箭。

    一般而言,我不太喜欢这种愁思的颜色,更偏爱绿色一些。绿色,给人以安定舒服的感觉。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唯此“绿”字,浩荡天涯,赏心悦目。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繁树绿草逗诱北人思乡之情。

    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感人肺腑,全在三月景色。

    晚唐诗人钱珝《春恨》之一说“负罪将军在北朝,亲淮芳草绿迢迢;高台爱妾魂销尽,始得邱迟为一招。”

    刘梦得在《竹枝词》中写道“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绿草迢迢,江水清清,这样的色彩,使人感到生机盎然,给人以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在生活中,我并不喜欢红色,总觉得它太强烈,刺激性大,容易让人激动。可在古诗中,此字是用得不亦乐乎。

    《梁书》卷七中《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一赋韵》说道,“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庾信在《奉和赵王〈隐士〉》中说,“野鸟繁弦啭,山花焰火然”。

    林东美诗《西湖亭》如此形容,“避人幽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

    根据“红”色这一特点,杜牧在《山行》中曾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红”字,意境俱出。

    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细玩诗味,虽不静穆清淡,但落日余辉,洋溢着诗人胸臆的豪气。

    用“红”字最好的,莫过于刘梦得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花因“红”而“易衰”;情过激而易冷。只用一“红”字,便将心理状态揭示入微,不能不说是色彩用到了家。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独特的形体和颜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和夜幕的衬托下更是千姿百态,风格殊异。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利用残阳在暮江上跳动所变幻出来的颜色,寥寥数字,表达了作者惆怅迷茫的情绪。

    王维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诗中,那种“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落日鸟边下”的光怪陆离的秋山暮景;那种“日落江湖白”、“日色冷青松”的独特感受,都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讲得清楚的。

    李白对光彩的描写更是有独到之处,他的许多诗作光波流动,绮丽炫艳。《梦游天姥吟留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从早到晚变幻莫测的光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这是月夜的景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清晨的景象。就连月夜,各处的景致也各有特点。李白就是通过这种幻想的日光月影的描写,表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情。

    读诗读出了韵味、色彩、感情,总觉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透过文字,我能看到诗人笔下的美丽风光。

    杜甫的名诗《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他的笔下,各诗句色彩缤纷,然而又各自独立,如何成画,就看我们怎么想象。《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黑黝黝的云雾,橙黄色的渔火,再涂上一层想象中的“红”色,这样的景象,你能领会吗?

    有些诗句的色彩更是描写了微小的细节,以渲染色彩来代替对细节的刻画,这些,我只能叹为观止,无力为之。

    雍陶长于写景,他的诗《题君山》如此写道,“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通篇都是色彩,用来比洞庭,比君山,秀丽生动。

    刘禹锡也曾如此比喻过,“湘江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翠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种注重色彩展现的手法在杜甫诗中更是常见。如“青措峰峦去,黄知橘柚来”;“碧潭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等。

    一般而言,从诗人笔下的色彩,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作诗的主观感情。

    杜甫的《玉华宫》,“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鬼火发青,便是他的主观感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典型的主观感受的产物。

    鬼才李贺所作的诗的主观色彩特别浓烈,如《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漆炬迎新人,幽旷萤扰扰”。

    中国文学里,古诗运用色彩的例子数不胜数,更别提还有璀璨的词、歌、赋等,从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中,赋予了我们触及色彩的内心感受。

    比如自己,我喜欢绿色,因为喜欢它的富有生机和希望,宁静而安详。而红色,给予太过强烈的感情,我就喜欢,强烈的爱憎,一心想要平静的我,当然不会喜欢。

标签: 王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