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千古绝唱”居然还不如一个“小姐”有情义 ——中国教育界的奇耻大辱!

非凡网 83 0

 王维的“千古绝唱”居然还不如一个“小姐”有情义

         ——中国教育界的奇耻大辱!  

       文/王星星

     前些天,湖北枝江一名13岁的天才女高中生投水自杀,遗书中声称自己不堪自负,舆论又是一片哗然。其实,该校一年前就已经出现过学生自杀事件。目前,不仅在校的大中学生自杀成风,而且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也动辄轻生,像著名的华为公司几乎成了年轻员工选择走上天堂的伊甸园。

      当我们把矛头集中指向学生、家长、老师、企业的同时,有没有想到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情感如此脆弱?为什么他们会对生命变得如此麻木不仁?难道当今的中国教育部门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

      现在,我不妨借用小学课本中王维的一首千古绝唱《阳关曲》来举例说明:中国教育界腐朽不堪确实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1,从歌曲《何日君再来》谈起

      1937年2月,上海艺华电影公司筹拍一部由周璇主演的《三星伴月》,《何日君再来》是此片的插曲,女主角周璇在片中演唱此曲,并很快就在街头巷尾流行起来。

      1979年,邓丽君再此将《何日君再来》重新整编,之后中国改革开放,这首歌在大陆各地风靡一时: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 喝完了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唉 再喝一杯 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从上面的歌词“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不难看出,词曲者刘雪庵当初在具体创造过程中,明显受到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即《阳关曲》的影响,他将歌词分为三段,确也有仿效“阳关三叠”之意。

      这是一首反映恋人之间惜别时的歌曲,女主人公在离别时,一下子吟出了四句“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情真意切,缠绵黯然,令人不免潸然泪下!

     再回到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来,此诗乃千古绝唱,在唐朝就被人们尊为唐诗的压轴之作,但在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与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最后两句却被望文生义地解释为“朋友,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按照人之常情,对于一首送友人参军去守护边疆的诗歌来说,“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种分别之情较之恋人之间的分离来得更加寸肠肝断,王维在跟友人饮酒告别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期盼友人“何日君再来”,而绝不会神经兮兮地诅咒友人“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这同他说“你出了阳关不久就会死在疆场”又有什么区别呢?!

      试想:“这样的诗歌”能成为千古绝唱吗?

       2,从汉乐府《十五从军行》深入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家里的亲人早已近已经不在人世了。

     我们特别要注意最后一句“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主人公为什么要向东望,而且还会“泪落沾我衣”呢?原来,他是从西部的匈奴战场回来,一路走来,到处是一一片狼藉荒凉景象,回到家中,向东面他尚没有踏足的地方望去,便不忍心前去了——那里不知还有多少凄惨的场景在等着他,只能黯然掉泪……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读王维的《阳关曲》时,一定要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来分析作者当时的真实感情!切莫看教科书和听老师们的曲解而囫囵吞枣!

       3,王维写该诗所处的时代背景

     王维当时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因此,当我们分析这首诗时,就必须考虑到战争因素对诗人在心里产生的重要影响。

      诗人王维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在分手后是否还能够奇迹般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不难想像,跟《十五从军行》里的主人公一样,这种重逢的几乎没有!

      4 ,王维《阳关曲》的真实意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

     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 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或家乡的朋友,出了“渭城”难道不同样就看不到他们了吗?

      那“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也同样会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提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疆土。

     无疑,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类似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像《十五从军行》里的那位老者一样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早已不在人世了……

     因此,笔者认为,王维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重返“阳关”。

     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

     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迈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

     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像《十五从军行》里的主人公一样,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再次走出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应当如此。

     显然,人们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

     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也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也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在诗歌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因此,准确完整地表达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等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我

        早已不在人世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那河边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迎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事实上,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看似“无我”的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方面的更多内容可参考我以前写的“王维《阳关曲》新解”一文。

       五、 诗歌和民族精神

     优秀诗人的诗作是一个民族精神精粹的核心,他们最能传达出真理的声音,最能反映出那片土地上广大人民的呼声。

     中国目前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文教育的失败和民族精神的颓废!千古绝唱《阳关曲》之所以长期以来被教育部那帮官僚和御用文人扭曲歪读,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典型例子,用“误人子弟、 祸国殃民”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分!

     教育界的那帮臭官僚和那些所谓的“学术明星”,你们应该好好彻底反省了,脑子里不要装满的尽是些票子、面子、房子、娘子等,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

      一首好好的“千古绝唱”就这样被你们糟蹋了,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这首诗歌对我们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是整个教育部的奇耻大辱,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奇耻大辱!!

     我想,现在即便花钱去找个小姐,跟她发生关系后再请她吃顿夜宵,分手时正常的小姐都会感激地说:“先生,你什么时候再过来找我玩啊?”而绝会不说出“请干了这杯酒吧,等你离开后,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这样荒唐无礼的话来!!

     我王星星真要替王维感到莫大的悲哀:人们常说“婊子无情”,难道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现在居然沦落到还不如一个“婊子”来的有感情?

   果真如此的话!

   那我们还夸谈什么“和谐社会”?

   那我们还奢谈什么“民族自尊”?

   那我们还妄谈什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王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