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后诗集《牙齿内的夜色》的古典美学

非凡网 40 0

在一朵云上造梦

   ——浅谈张后诗集《牙齿内的夜色》的古典美学

   文/戈多

  [摘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写作诗歌的张后就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征服了无数读者。本文试图以他的诗集《牙齿内的夜色》的文本来分析阐述张后诗歌艺术特色最重要的因素——古典性,从而论证他古典美学诗歌的追求以及艺术实践道路。

  [关键词]白衣才子张后 《牙齿内的夜色》 古典性 少女 水墨画 音律美

  我和诗人张后在现实生活中曾经有过一面之缘,承蒙他错爱赠送我一本他的诗集,我才终于拜读到了手中的这本《牙齿内的夜色》。个人感觉现实中健谈、大气、平易的张后绝对不同于诗歌中的那个风流倜傥、年轻俊美的白衣才子张后的形象。我想,也许诗歌中的那个翩翩公子实际上更接近于他的内心世界,对青春健康生命的无限赞美与留恋,一副白衣飘飘绝尘于外的对自然的大爱者的形象。

  孙慧峰说:“所有读过张后诗歌的人,都会在他的诗里看到唯美和激情。济慈式的清词丽句,文雅的书生气,不浓烈但很缠绵的抒情……”此话不假,从张后诗歌的整体来看,艺术上极具有中国古典性的美,从唐诗宋词的祖先那里吸取了不少汉语诗歌的优良传统。这种吸收不是穿凿附会、生搬硬套的,而是在对唐诗宋词等我国古代诗歌于沉浸后的一种融会贯通血脉贲张的自然流露,简而言之就是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在“浸”后的“化”,然后随心所欲地喷吐造云,像天上的龙喷吐出来变幻多端的美丽云彩,统统倾泻于他的笔端,让人入梦如幻、亦真亦假,难怪诗人姚园曾经不无羡慕地说:“张后的诗总是有种飘飘欲仙之感,美!”

  总体来说,张后的诗歌体系体现了以建筑美、意境美、音律美一些多为人所称道的主体艺术特征,而与30年代诗歌大家闻一多的艺术追求一脉相承。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镇南关后诗歌的一点个人比较显著的艺术特色,所引用的诗歌全部出自他的诗集《牙齿内的夜色》。

  一、“少女”的崇拜以及“少女”所代表的那种纯真、唯美、青春等理想浪漫主义为内涵的象征所构成的美学体系。

  张后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就是“少女”,这样的诗句随手可得,比如:

   天鹅和花瓣,柳树和池塘

   散发出多麽好闻的少女黑发的气息

   《牙齿内的夜色》

   幸福原来也可以如此简单

   少女的乳房,看上去格外饱满

   《人在旅途》

   像天空里的星星一样

   明亮,但遥远

   她有时披散着头发

   在林子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

   有时裸着身子

   在湖水里游泳

   月光照着她的皮肤

   她和仙女一样美

   《少女总是离我很远》

   树枝上开出妖冶的花朵

   少女撩拨水的姿态,才分外的迷人

   《黄河流域才是我的家乡》

   苍鹰越过少女的头顶,将石头磨亮

   《冬日的暖阳》

   什么时候山下的河流开始发亮

   少女体内的花蕊,已经溢出

   《花蕊》 ”

  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但凡有少女的诗句总是干净纯真,像一股汩汩涌动的泉水甘甜、清爽、静谧,令人心旷神怡。可以这样说,张后是写“少女”一等一的高手。张后有着浓厚的“少女情结”,这在他的《论女人》一文中曾经不打自招过:“我的癖好,大概和纳博科夫一样,我喜欢小乳房女人,正因为小,才像青春期少女,而且肯定是少女。百分之百是少女。我就喜欢少女……”呵呵,听这种语气怎麽和那个“混事魔王”贾宝玉特别相像啊,贾宝玉好像就说过,一个女孩子是颗宝珠子,但是一旦嫁了人,珠子就没有了光彩。意思大概是这样。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张后在不知不觉间就浸染上了中国古代才子的习气,唐朝不是就有李商隐、杜牧吗?宋朝不是就有柳永吗?才子自古和美女就联系在一起。从渊源来看,张后在潜移默化之间就受到了他们的熏染,多情、感性、嗜酒。所以说到底,张后还是具有古典文人雅致的一个诗人。

   还有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少女”是个极具唯美的意象,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诗人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寄寓,是张后追求超凡脱俗的大美所决定的,也许还是他在无形之中成为他对抗庸俗、市侩的一种有力武器。和张后见面的时候,他就曾经对我说过,由于不满官场上的相互勾心斗角,他才愤然辞职成为了现在的一名自由职业者,其爽快、耿介性格的他也许从“少女”这个意象里找到了自己乐土的精神寄托吧。

   水在泥土中流淌,羊奶四溢

   林边的河流

   少女晃动着耳环从纸上走下来

   《林间的空地一片寂静》

  在他的诗歌里,少女总是和这个美好的大自然和平共处、息息相关,她甚至成为了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自然有了少女才更加纯净、恬美,所谓钟灵毓秀:少女有了大自然作为北京才更显开阔、回味。二者都是美的象征,被能工巧匠的张后通过梦幻、唯美的笔触艺术化在一起简直是相得益彰、妙不可言,在给人以遐想、深思的时候美的回味。

  我已经很久就没有写少女了

   少女夜里在我身边哭泣

   她的头发依然保持着黧黑的颜色

   一根油亮的辫子充满诱惑

  勒韦尔迪说过:“诗歌存在于我们将要去的地方” 。“少女”这个意象代表着张后心中年少时对未来世界的一份憧憬与幻想,所以“少女情结”成就了张后“梦幻之王”这个美誉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水墨画”式诗歌意境美的营造

  张后诗歌的古典美最重要的表现在其“水墨画”一般的意境美,那种淡淡的美(而不是浓烈的美)、流动的美(而不是凝固的美)、洗去铅华的美(而不是华丽的美)牵绊住了无数人的心。可以这样说,最直接得益于唐绝句、宋小令深厚的底蕴,虽然短小,但是却深见其内功,气脉的流畅,布局谋篇,以及炼字、炼句。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来说最恰当不过了,张后诗歌的寥寥数语,像一枚枚棋子,看似透亮、轻盈、空灵、飘逸,但是每一枚棋子的招式都是精心设计的,完全可以治人于死地,显现出来了很强的力量感。请看下面这首:

  “风吹草低,牧童在牧牛,蜻蜓在点水

  蚂蚁在田垅里寻找食物

  一块昆虫的尸体,很快就被它们分解扛回家去

  很远的夕阳中有几分暗淡的背影

  我坐在河的对岸,风吹出了牙齿内的夜色

  草丛中散落的星星开始聚拢

  天鹅和花瓣,柳树和池塘

  散发出多麽好闻的少女黑发的气息

  《牙齿内的夜色》 ”

  微风,草丛,牧童,老牛,蜻蜓,蚂蚁,田垅,夕阳,我,河流,天鹅,花瓣……这纷繁的万物组成了自然一幅流动而恬静的水墨画,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恬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酝酿了诗人对于一种健康生命力的赞美与讴歌。细品每一句诗,你都会发现确实是从唐绝句、宋小令中得其精髓不少,既有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俏皮与清丽,有李商隐本事诗的缠绵悱恻,又有白居易《忆江南》的斑斓多彩,还有柳永对于口语简洁生动的提炼……张后的诗歌是深得其三味的。再看下面这首:

  “那林间的空地一片寂静

  花香色迷

  金黄的麦穗令我裸舞

  水在泥土中流淌,羊奶四溢

  林边的河流

  少女晃动着耳环从纸上走下来

  《林间的空地一片寂静》 ”

  同样是一首美仑美奂的小诗,寥寥几笔,意境就呼之欲出,诗意就淡淡地弥散开来。用陕西诗人李小洛的话来说是最贴切不过的:“可以说张后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他的诗歌空灵,唯美,质地柔软,清新自然,有着淡淡的菊花香。”

  通过前面两首小诗,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共性,张后最拿手于这类绝句、小令般的小诗,通过其柔软的质地,唯美、清新、空灵的意境的营造,像一幅幅流动着而生动的丹青水墨画,疏疏几笔,但是恰到好处,着墨均匀,留白得当,让人在满足于视觉、嗅觉、味觉的同时,总能伸出柔荑般的纤纤玉手在读者最敏感、柔软的心灵深处轻轻地抚慰,给人予巨大的艺术美感,如坠美好的梦境,同时像一枚青橄榄细细咀嚼回味无穷。这也正是张后诗歌最大的魅力之处。追求水墨画的流动感不能不说是张后从古典诗词里吸取到的最主要的营养,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里,从晏殊、李清照的小令中,他都吸取到了丰厚的营养。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构成张后诗歌中的最重要的意象常常都是非常中国传统的,比如:少女、林间、河流、白鹭、喜鹊等等。而这些意象又不是肤浅的 照搬与复制,而是在张后那颗敏感、灵动的心灵作用于化用和自然流露,极其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是那麽的舒服和妥帖。

  三、音律美的流泻与低吟

  张后的诗歌是极具有音乐美的,不是电吉他的狂躁,不是钢琴的高贵,不是小提琴的雍容,而是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孑然、超脱,是对心灵世界的演绎和灵动。从整体上来看,张后的诗歌结构整饬、气脉流畅,更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中音律美这个优良传统。

  细细检阅这部诗集,段落工整,极赋有规律,诗句长短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虽不押韵,但是音乐感强,最适合配上舒缓的音乐低声吟唱。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

  “少女的花苞长在麦穗上

  她是个没扎耳眼的少女,有着动物的表情

  纽扣是木质的,首饰是珊瑚石的

  衣褶里散发着冰清玉洁的骨香

  《玉女》

  田野的草丛间

  芳醇的冠冕布满磨损的指纹

  野兽与花,一片隐蔽的天空中

  响起蝶翅的声音

  《野兽与花朵》

  天鹅伸着修长的脖子

  从我面前飞驰而过

  远处的灯光像渔船一样多

  月亮在水里,花朵无处倾诉

  喜鹊在训练着小喜鹊飞行

  黄昏时我向窗外望去,西天的树木都在燃烧

  《一个梦》

  森林把黄昏推迟

  翅膀从云间飘落

  稻草浮在水面,像一把金色的链子

  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回忆

  擦一把锡壶,把语言的碎片也擦得雪亮

  《把语言的碎片也擦得雪亮》 ”

  上面引用的每一首诗,我们都可以试着低吟一下,其舒缓自语的语调简直是妙不可言。每一首诗歌都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轻轻流泻出来的,而不是故作高深似的做出来的,类似梦魇般的呓语在象牙板的伴奏中展现了诗人一个纯美的心灵世界。所以孙慧峰说:“张后的诗适于吟诵的,虽无震撼,但是一种美的愉悦还是充盈饱满的。”我想,这也许正是张后所追求的,正是自觉继承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的传统。

  总体上来说,诗中有画,诗中有乐,正是张后诗歌显著的艺术特色。也许有人认为张后身上才子气太重,这多少妨碍了他诗歌精神的开阔性。所以孙慧峰曾经希望张后在诗歌中能够加入一些海子和卡夫卡的因素,让他的诗歌近而深刻和忧患起来。我认为切不可足取,犹如侍女善绣花、关羽善舞刀,倘使让关公去绣花、侍女去舞刀,岂不是舍本逐末、画虎不象反类其犬?张后曾经说过:“我的诗歌要的就是浅,要的就是淡,要的就是画面感,不想把诗搞成达尔文进化论似的,更不想把诗搞得像马恩列毛似的,我希望我的诗歌是一座诗意动物园”可见,张后对于诗歌还是有自己独特追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艺术追求好像更接近于后浪漫主义。在现在这个新诗正在发展的阶段里,每个诗人的独特艺术追求对于新诗的繁荣都提供一种范本的可能性而已。为何要求诗人都以同一种面目来出现呢?张后正在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希望他能够走得更长更远……

  2006.8.10日续完

标签: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