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谁?

非凡网 55 0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下邦(今陕 西渭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年间,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刘勰善大夫等官。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 这种思想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 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 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说到底的还是“为君”而 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 讽喻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 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从写时事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杜诗出之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 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因评诗标准过狭过 严,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白居易的讽喻诗有170余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这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一小部分,展示了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这种反映和揭露,在有名 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秦中吟》是组诗,共10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 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如《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夺•/‘夺我 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达官贵人的为富不仁,“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却“忍不救饥寒”。《歌舞》写“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的游乐,尾句出之以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激愤之语;《买花》通过一位“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的所见所感,发 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痛切针砭;《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 将军: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曇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鱗。食饱心自若, 酒甜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竟至“人食人”!这鲜明的对比,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新乐府》50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 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做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首 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 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 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 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朗朗上口。

  诗的后面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意不为凤凰之前致一 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上阳宫”后的 生活: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 向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段描写与《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一段描述颇为相近。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年生活情景的一段回忆: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 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由于这对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表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 将身轻许人。

  ”但由于叙写时感情超越于“止淫奔”的题旨之外,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所以仍然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在《新乐府》五十首中,包容以上诸点而取得突出成就的,应首推那篇批判宫市和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的《卖炭翁》。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 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

  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警,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服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 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诗中未发一句议论,全用形象说话,却发人沉思。此外,《新丰折臂翁》和《杜陵叟》也是以老翁为表现对象的诗作,前者写一位60年前为逃兵役 而“偷将大石捶折臂”的老人的不幸遭遇,借此对不义战争进行了谴责;后者以沉重的笔触,描写了天灾人祸袭击下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惨状,并借诗中人之口痛切呼喊:“剥我身上帛,夺我 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声宏调激,带着强烈的批判。

  这两首诗就艺术 成就来讲虽不及《卖炭翁》,但在人物描写和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当然,白居易的《新乐府》也是有不少缺憾的。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 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做不必要的重复。

  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50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 后》、《采诗官》等,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 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定不足。

  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练含蕴。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以致“时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在后世则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 体和新的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白居易现存诗3000多首,编为《白氏长庆集》。

标签: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