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网摸”出来的诗歌闹剧(3):“宦党内讧”

非凡网 81 0

随笔:“网摸”出来的诗歌闹剧(3):“宦党内讧”

  作者:张军

  试想,一个由“外戚”或“宦党”专政的诗坛能提供什么样的诗歌选本?官方的且不论,民间的诗歌刊物且不论,各“牛派”自己的选本也不论,这些年,单单是打着“民间”和“先锋”的旗号忽悠的年度诗歌选本(年鉴类)就至少有十种之多,而他们都“编”出了个什么玩意呢?

  一开始,一群掌握了话语权的“诗歌宦党”粉墨登场,他们高举“民间”大旗,样子很不错,但举着举着就不对劲了,渐渐变成了一手晃荡着“民间”的小旗子,一手搞着“小圈圈”运动。宦党内部“自我加冕”之风兴起。这种风气一统治诗坛就是好多年啊!但最近,情况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诗歌宦党”的内部似乎出现了内讧,譬如杨克的《2006中国新诗年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出从“民间立场”到“宦党自冕”再到“Dog Eat Dog”的生动闹剧。

  ◎ 共同见证“杨氏年鉴”的回光返照

  由于网上的诸多评论而无须赘述的一个事实是:当著名的杨克及其著名的《2006中国新诗年鉴》编完了之后,“杨克们”踌躇满志的八年也就基本完完了,当年盘峰论战的赌桌上,三粒名为“知识分子”、“民间”、“官方”的摋子摇的当当响,现在看来是摇不响了。至此,杨克及其年鉴也就剩下一个著名的“壳”了。当然,或有少数搭上“杨氏年鉴”末班车的诗歌爱好者,毕竟难以接受的“壳”事实,偶尔还会折腾一点什么动静来,也无非是从“壳”中制造一两声闷响而已。

  在众多赫赫有名的编委中,有两个很值得我吃惊一下的名字:张柠和朵渔。真有意思,“杨克们”将张柠先生的名字放在那里就不觉得别扭的慌?因为这本劣质的年鉴无论从眉目上看还是从屁股上看,都找不到一点张柠先生参与的痕迹。而从朵渔主编《诗歌现场》的质量来看,其水准也是远远高于“杨克们”的,就算朵渔的编辑水平“不稳定”,总不至于一手编出鲜花一手编出牛粪吧?

  不过,编委们或许都像张柠和朵渔一样,只是挂挂名而已,“杨氏年鉴”在今年诗坛所制造的阴影,应该不能怪他们,从事后见诸网上的闲言碎语里,我们甚至能感觉到:很多编委可能是不得已而挂在那儿的,毕竟是老兄老弟的,都撑了八年了,摸不开面子嘛。那么,“杨氏年鉴”的闹剧究竟怪谁呢?问题似乎出在“年度执行主编”树才和尹丽川的身上了。

  但这么说难免冤枉了尹丽川,因为一方面,沈浩波在网上披露“尹丽川的工作基本白费”,也就是说,尹丽川还是有先进性的,只是“杨氏年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采纳尹丽川的“保先”建议,另一方面,杨克又热情洋溢地称:“仅诗歌初选,树才就反复读了1400多人的诗歌。可见认真二字”。所以,如果将坊间说三道四的评价综合一下,大约就是:学究树才是制造这次“杨氏年鉴”阴影的主犯,而杨克就是主谋了。

  ◎“徐江”作为伊沙露出的尾巴

  当然,仅仅因为杨主谋和树主犯合伙编了一本劣质的诗歌年鉴,或者仅仅是“杨氏年鉴”已无形中宣布了自己寿终正寝,都还算不上什么闹剧,因为“杨氏年鉴”在八年前初出江湖时,还是意义非凡的,这一点也不用赘述。那么最终使之成为闹剧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这样的两个关键词:“伊沙”和“徐江”。

  闹剧伊始,伊沙作为“杨氏年鉴”的遗老级伙伴,姿态很高地表达了对2006卷“杨氏年鉴”的不满,诸如什么诗歌立场、艺术趣味、为人之道、编选方针等等,但说着说着,伊沙就露出“只认人,不认诗”的尾巴了。伊沙露给杨克也是露给众人的尾巴是这样的:“即便是从哥们儿义气的角度来说,没有徐江(我也未见侯马)的诗选,我不能挂编委之名——请将我的名字拿掉(包括这一本)”。搞了半天,伊沙之怒是因为杨克没选他哥们徐江的诗。

  伊沙的尾巴一露,杨克也为难了,总不好摸徐江的面子啊,于是杨克除了坦白“年鉴历年承担的压力大”(估计是人情稿太多)之外,一方面略带挖苦地说:“我也不清楚很多诗会和选本为何没有选徐江,但这不是我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语重心长地解释说:“年鉴连选他(徐江)8年,我没有补他进去,完全是因为相信少他一年丝毫不影响他的成就”。

  解释归解释,但由于伊沙在网上公开扬言要退出“杨氏年鉴”编委会,很不给面子,所以一贯不爱吵架的杨克也不太客气地回应说“……自从有执行主编,编委出去了10人了,每年变幻,都是正常的参与而已,不存在退不退出”。

  ◎ “民间”究竟下出了怎样的蛋

  如果说闹剧“宦党内讧”的第一幕是伊沙以退出编委会叫板杨克,闹剧的第二幕就是徐江以《伪民间论》跳骂杨克了。在网上,这篇看标题似乎很值得一读的《伪民间论》,点击进去才发现,标题还不如改成《论徐江为什么落选》。因为徐江除了老调重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用“知识分子”、“官方”等词汇想当然地来对立“民间”之外,大量的口水就是跳骂被他称作“堕落个案”、“诗歌老鼠会”和“新诗传销大军”的“杨氏年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江的《伪民间论》之标题亦可改作《伪论民间》。

  徐江在他那篇很私人的文章中激动地写到:“2007年5月5日,在诗江湖、或者等诗歌论坛上,相继看到标题为《2006中国新诗年鉴总目录》的贴子,点开看,没找到笔者(徐江)的名字,……我也注意到这一次入选的诗歌作者高达230余人,创了年鉴入选人数的新高。那么这就说明:曾连续六次入选年鉴、且处于写诗以来最巅峰状态的我,这次在主编和执行主编的眼里,诗作水平的排位只处于231—1400名这个人数段!靠!中国诗歌的水准一下子提高得这么快?……在我看来,不选我的诗,这就意味着“动手”,哪怕他有充足的理由……”。

  所谓宦党,必然是腐朽的利益集团,必然不是单打独斗的,所以,徐江接下来的这段话就不难理解了:“……得罪徐江还有个用意——敲山震虎:既然我对徐江这个最刺的刺猬都敢动手,那么别的那些和年鉴有着多年合作关系、又抹不开江湖脸面的刺猬,就要给我留神了……”。看来,徐江是要借助这篇文章呼朋唤友,提醒宦党伊沙一伙小心杨克:你们看,杨克连我都动手了,你们不回击他,迟早跟我一样。至此,宦党的内部分裂已成事实。

  就这样,原本是一出叫做“宦党自冕”的平稳的闹剧,经过杨克、伊沙和徐江的演绎,结果竟以“宦党内讧”作为高潮,作为收场,可见其观赏价值还是颇高的。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令人想起一个叫迈克尔·摩尔的美国导演,他是最令布什头痛的导演,就是这位凭借《华氏9.11》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家伙,竟然将自己的影视公司命名为“Dog Eat Dog”,看来这家伙对闹剧理解的十分透彻,适当的时候当邀请到国内,为诗歌闹剧从业者讲讲学。

  最后我想,被伊沙比喻为“信仰的蛋”的民间,究竟是一只怎样的“蛋”呢?其实,当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用“知识分子”、“官方”等词汇来刻意对立“民间”的时候,当所有的伪民间鼓吹者都在互相指着鼻子跳骂的时候,这只“民间下的蛋”最终只能是:Dog Eat Dog!

  2007-06-03 芜湖

标签: 中国诗歌网